全員生產維護(TPM,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),70年代起源于日本,是一種全員參與的生產維修方式,其主要點就在“生產維修”及“全員參與”上。通過建立一個全系統員工參與的生產維修活動,使設備性能達到最優。在離散型企業(如汽車、電子等)主要是針對的是將精益求精的思想注入人員的管理,而在連續型企業中(如機械、鋼鐵、醫藥),則主要以設備管理為主。在工業4.0背景下,在中國制造2025的計劃中,這對于智能制造、自動化設備有了更嚴格的要求。
全員生產維護(TPM)的重要特征
TPM管理主要是用于大型生產設備,TPM能夠降低設備故障率,提高生產效率,降低成本,增長效益,要想實施TPM管理應該先充分了解TPM 的重要特征。
最新即最差:這一刺激性的陳述是TPM的核心。為什么一臺設備在新的時候是最差的狀態?因為,它或許還不能生產合格產品,標準操作規程還沒有制定,防錯裝置還沒有添加,操作和故障模式還未知,6大損失也沒有獲得測量或者理解,重要的內部元器件不可見(通過透明窺視窗)或者還沒有用狀態監控裝置加以監測。
可視性:和其他精益工具一樣,TPM致力于讓所有人對發生的一切一目了然。這意味著維修記錄需要放在機器的旁邊,識別出的問題也放在機器的近旁,按照5S的做法,將金屬蓋板更換成透明的塑料或者玻璃蓋,讓重要零部件可以從外面看見。同樣,按照5S的做法,任何的滴、漏都可以更加輕易地發現。
紅牌:紅牌是可視化TPM的通用形式。維修“申請單”被寫在紅牌上,懸掛在車間顯眼位置的展示板上。采取行動后則取下相應的紅牌。通常紅牌上面的問題是操作人員無法處理的問題。
故障模式和計劃性維護:在經典的預防性維護中,經常有“浴盆曲線”的假設,即在使用初期故障會很高,然后降低并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, 最后在磨損期又上升。因此在故降風險即將要增加的時候安排日常維護?,F在,我們知道并非所有的設備故障服從此模型。有些沒有高故障率的調試期,有的則呈觀持續的下降,等等。重點是你需要知道故障模式、以使安性更好的計劃性維護。因此,要記錄數據、最好是自動記錄,要制定維護保養周期、對重要設備給予更多的關注,分配責任,目的性改進,而不僅僅是維護。
條件監控:條件監控是TPM中的專家職能、不過在某些環境下(例如,重型的旋轉型機械裝置)它是重要的降低成本的方法。方法有:振動監測、溫度監測、軸承監測、排放監測、油液分析等?,F在有很多連接計算機的裝置可以對此提供幫助。
信息系統:信息系統是PN (預防性維護) 的重要部分、同時也是TPM的重要部分。然而、它們的范圍已經從機器擴展到操作者、安全、能源問題,甚至可以記錄工作場所的數據。